吳哥古剎D3︰吳哥窟日出、大吳哥城周邊(上)

日期︰2014-01-28
路線︰暹粒市中心→吳哥窟→塔普倫寺→寶劍塔→龍蟠宮→塔甚寺→東美蓮寺→變身塔→班黛喀蒂寺→皇家浴池→荳蔻寺→巴肯山→暹粒市中心

吳哥窟日出 Sunrise at Angkor Wat

在吳哥窟看日出,可謂幾乎來到這裏必做的事。吳哥窟座西背東,日出時必能看見尖塔的剪影剛。五點許在酒店出發,漆黑的馬路獨吳哥窟周邊出現火龍,大家都在這個時間湧進吳哥窟等待日出。走過護城河上的石橋,來到靠北的水池,這是拍攝吳哥窟倒影的經典位置,已有兩、三排的人早在池岸守候,靜待日出。本來大家都守秩序,以先到先得的方式,佔據有利位置,但當一群中國人來到之時,再無秩序可言。他們隨意推開人群,鑽到池岸擋着後方的人,這一點令我們十分不滿。太陽漸漸升起,天空由黑轉深藍,再變成紫紅色,當吳哥窟後方出現橙黃之時,期待已久、金光閃閃的太陽就在右方出現。前後我們站在原地等了兩個鐘頭。回頭經正門離開,跟昨日不同,現在陽光剛好落在正門內側,看着地上自己長長的影子,回到 Kim-lean 的車上,打開酒店為我們準備的早餐(白麵包),前往下一個景點。

靜待日出

期待

荷塘倒影

日出一瞬

回看吳哥窟

塔普倫寺 Ta Phrom

塔普倫寺(Ta Phrom)在大吳哥城以東,建於十二世紀末,Jayavarman VII 大興土木,本寺正是該時期最早的建築之一。若有看過關於吳哥的紀錄片,其中一節必會談及部份建議已被巨樹吞沒,其中一個代表性畫面,便在此地可見。該樹名為四數木(Tetrameles nudiflora),有數百年歷史,不但與遺跡互雙映襯,亦有與之共存的個案,故在修復工程中,大都不會將樹砍掉,予以保留,作為見證。踏入塔普倫寺大門前,已見寺內有一棵頗高的四數木聳立,走進大門,回看這棵樹,樹根如瀑內一樣在走廊轉角位一瀉而下,完完全全壓在走廊之上,一旦拱頂的石塊倒下,樹也會隨之而倒下。修復工程仍在進行,但我們仍可在外圍繞到後方,各城牆上也不難看見被樹根包圍的狀態,但論畫面的震撼,必定是大門後的那一棵。在門外倒下的石塊長滿苔蘚,有待修復之日重回原位,陽光在通頂走廊間的門戶走進室內空間,在門邊的雕刻發現像劍龍的動物。與古樹相伴,歷近千年光陰,比起吳哥窟,更具生命力。

塔普倫寺入口

四數樹

經典場面

修復中

精彩

有待修復

隨影

陽光

完整部份

看到劍龍嘛?

又是四數木

三個窗框

隨影

走廊修復前後

北門 North Gate 及寶劍塔 Preah Khan

離開塔普倫寺,進入大吳哥城,再右轉至北門(North Gate),又一次欣賞「吳哥微笑」,這處人與車都比南門來得少,拍照也輕鬆得多。沿着公路走,不久右轉,很快便來到寶劍塔(Preah Khan)。同樣於十二世紀由 Jayavarman VII 所建,混合佛教與印度教,在高棉語中解作寶劍,故名。與塔普倫寺相約,寶劍塔已長了不少數百年之久的四數木,亦有大量尚未修復,處於發現時狀態的亂石堆,甚至可以沿石堆走上建築頂部,從不同的角度欣賞。部份刻有佛像的石壁,在廢佛運動時鑿去,今只剩下一個個空框,而門前的神像缺頭,也許是被盜去買給收藏家。寶劍塔亦有一處可欣賞四數木與古蹟的融合,近圖書館處有一幅牆被四數木如爪般抓住,相當可觀。而圖書館亦是吳哥遺址中惟一一個有雙層設計的建築,是不能錯過的景點。

北門

與 Kim-lean 合影

吳哥微笑

寶劍塔

無頭神像

拱門

室內空間

雕刻

外圍

走廊

圖書館兩層結構

支撐着快要倒下的牆

如龍爪般

融為一體

隨影

龍蟠宮 Neak Pean

沿公路繼續向東走,來到龍蟠宮(Neak Pean)入口,必須走過濕地上的木橋方能抵達。此濕地原為人工水池,今漸淤塞形成濕地。龍蟠宮由 Jayavarman VII 所建,是佛教建築,乃一個人工島立於水池之中。據 Kim-lean 所說,數年前因暴雨令部份路段遭到嚴重破壞,今只能在外圍參觀。走過木橋,來到水池旁邊,簡單來說,就是池中有一座尖塔,池邊仍是階級狀,一如之前看過的水池設計。日光非常強烈,在這裏也沒有甚麼特別值得駐足之物,不消一刻便原路回去。

人工島

池邊

木橋過人工水塘

塔甚寺 Ta Som

塔甚寺(Ta Som)位於龍蟠宮東面,乃十二世紀末,Jayavarman VII 為紀念其父親 Dharanindravarman II 所建。進入塔甚寺前,我們在外面的攤檔買了一棵椰青,稍為休息一下,剛好當地婦女正破開數個海底椰(即棕櫚的果實),着圍繞她的小女孩向我們售賣椰果,2000 Reil 三粒。喜歡賞新的我們爽快答應,果然,清甜爽口,跟香港吃到的完全不同。小休後,進入塔甚寺。此地不算很大,不少鞏固工程仍在進行。牆身的雕刻相當突出,在陽光照射下有如浮現。在門外看見在歐美攝製隊正在拍攝,怎麼最近旅行總是遇上攝製隊?

塔甚寺

一角

女神像

遇上攝製隊

東美蓮寺 East Mebon

別過塔甚寺,向南走,很快便來到東美蓮寺(East Mebon)。建於十世紀,由 Rajendravarman 所建,本來是一個位處水塘中的人工島,歷千時光陰,水塘乾涸,今從陸路可達。東美蓮寺屬印度教,供奉濕婆及 Rajendravarman 雙親,座北向南,與西美蓮寺(West Mebon)同處同一條軸線上。每次穿過倒塌後留下的門框,總令我想起在馬丘比丘走過的每一道門。寺的四角有獅與象鎮守,中央部份有四座尖塔,站在頂部,環顧四周,可想像昔日的境況。

東美蓮寺大門

東美蓮寺


門框

變身塔 Pre Rup

再往南走,便來到與東美蓮寺大致同期,十世紀末由 Yasovarman I 建造的變身塔(Pre Rup)。在高棉文中,變身指的是當人死後化灰,灰在空中飛舞之意。當中使用了泥磚建造,看起來不是一般的灰色,而是呈橙黃色。變身塔幾乎所有拱頂都倒塌,從頂部下望可見只剩下所有受力結構。接下來是午餐時間,來到皇家浴池(Srah Srang)東邊的一家餐廳用膳,特意邀請 Kim-lean 一起。雖然柬埔寨的地道菜 Amor 跟酸湯都試過,但既然 Kim-lean 推介,我們也不介意多吃一次。等候的時間,他給我們看了他家人和女朋友的相片,也跟我們談及他的身世。對一個從未離開過暹粒,卻每天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的他,到底抱持着甚麼樣的心情去看待我們呢?

變身塔

回望正門

支撐結構

沒有留言:

發佈留言